如果建筑会说话
它们会向我们述说怎样的故事呢?
我们的城市
就像一本打开的历史长卷
每一座建筑都是长卷上的一个篇章
静静地诉说着过去
连接着现在
昭示着未来
假如这些建筑能够开口
它们会告诉我们哪些被历史遗忘的细节?
又会怎样描绘他们眼中的人类文明进程?
文笔塔
气质:雄伟壮观
坐标:文山市东山公园

在文山州城区,一说起登山,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文笔塔。文笔塔是文山标识性建筑之一,最初建于康熙年间,叫拱翼学宫,曾有“雁塔秋风”之说,是旧时的一道独特景观,也是文山旧八景之一,与西面的西华公园遥遥相望。它的周围还有罗汉山森林公园、头塘坝公园以及山脚下的盘龙公园等景点,是文山近年来开发建设的以文笔塔为中心的旅游景区。

文笔塔的登山道全长457米,共有999级台阶,分为三段,呈“之”字型,暗含传统的“三阳开泰”吉祥之意,登上这999级台阶,象征着祝福人们吉祥安康的生活。沐浴着清晨的阳光,嫩绿的树木和路边的迎春花也显得格外的生机勃勃,沿着宽阔的台阶一步步往上走,与登山和下山的市民相遇,一缕缕温暖的阳光照耀在大地,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与美好。

沿着台阶一步步登上塔顶,一路可以看到由各色花草构成巨幅“大雁南飞”图景;可以看到制作工艺精细的大型浮雕《奔向未来》;还可以看到多层石材接嵌而成的石雕墙浮《雁塔秋风》。行走其间,不仅有文山各族人民悠久历史的踪迹,更有文山人民开拓进取、建设家乡,憧憬美好未来的展望。

生活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,稳住步伐轴心的是那缕脉脉相传的文化深情。文笔塔是莲城的一个文化符号,如母亲般温暖守候这方山水、这方人民,年年岁岁。
五子祠
气质:清幽古朴
坐标:学海巷18号

“碧瓦飞甍错落、桂梅松柏参差,翰墨丹青飘香、胡笛琴声悠扬”。这,便是置身于闹市之中,见证了文山城数百年发展变迁的文化圣地,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——“五子祠”。

拾步上台阶,进得祠门,敞开的门上雕花刻凤,栩栩如生,房梁上朱红色的木格方窗和铺盖的瓦片显得时间久远,屋梁中央的横木上还保存着清代建盖的纸封条,这是它的身份证。

文山州五子祠始建于明万历十四年(1586年),因祭祀程颢、程颐、周敦颐、朱熹、张载等五位古代理学大师而得名。从建成至今的437年间,五子祠作为文山文化教育中心的作用从未改变过,它留下了不少历史的印迹和昔日的辉煌。每日阳光会穿过门和窗,慢慢烘烤着这里面永不消逝的理学气味。

随着城市建设力度的加强,此类建筑随之越来越少,院内的古柏、罗汉松更是难得,加之该建筑地处市中心,有着较高的保护和利用价值。各类文化活动和惠民举措,让更多的各族群众走进五子祠、走进文化馆,共享时代发展的文化成果,五子祠文山城文化中心的作用得到不断升华,把服务群众的“最后一公里”变成“最美一公里”。
楚图南故居
气质:高风峻节
坐标:东风路光大广场

在文山市上条街鳞次栉比的高楼之中,一栋青瓦白墙的两进式四合院格外显眼,著名的作家、翻译家、书法家楚图南14岁之前曾生活于此。

楚图南故居始建于清道光年间,是二十世纪文山最负盛望的名仕——楚图南先生出生成长的地方,他终其一生为我国革命和国家的建设事业奋斗,做出了卓越的贡献。

故居里收藏展示了400余件楚图南先生生前重要的物件藏品,具有重要的红色革命研究价值和文化历史价值。故居充分发挥其形象、直观、感染力强的特点,成为增强爱国情感、学习革命传统、培育民族精神的平台,成为文山市新的城市文化坐标。
砖瓦无声 岁月有痕
从建筑中
我们可以窥见一座城市的历史长河
感受那些风雨兼程的岁月
领悟那些历经沉淀的文化底蕴
建筑是沉默不语的
但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宏大的力量
它承载着文山历史的变迁
也是文山的缩影
从某种意义上说
文山建筑之美,即为文山之美